有線電視申裝-大安文山有線電視,新台北有線電視,金頻道有線電視,陽明山有線電視
    有線電視   有線電視節目   Cable寬頻   光纖網路   數位電視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深觀察|讀庫搬家:南通的善意贏得了什麼?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168224148067995&wfr=spider&for=pc"

澎湃新聞發布時間:06-1110:31澎湃新聞官方帳號南通上一次的全國性文化盛事,可能要追溯到1905年,張謇創建中國第一家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了。這當然是一個段子,但對于江蘇南通這座經濟繁盛但文化影響力稍遜的城市而言,最近一周,它的確體會到了文化重鎮的幸福眩暈感。可能很多南通人很懵圈,為啥像讀庫這樣一個投資這么小的項目,媒體報道和大V捧場密度超越了所有的“經驗主義”,甚至能和通車的滬通長江大橋——南通本地人最自豪的一件事并駕齊驅。2020年6月6日,在發出那封著名的“江湖救急信”七個月之后,《讀庫》的創辦者張立憲站在南通開發區這座6000平米的新倉庫中,看著它的18組貨架3300個貨位,還有那不知疲倦的7個撿貨機器人,“意順情酬”的啟動了讀庫的新家。在過去的一兩個月里,30余輛載重卡車每車拖上30噸書籍、紙張或員工的物品,行駛1129公里,將讀庫的庫房整體遷移至此。然后,這就成了上周末中國最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我相信,南通并沒有料到讀庫落戶的影響力如此巨大,就如同中國其他工業強市,它們的既往發展體驗并不足以提供了解這一“美麗新世界”的思想資源。但就是在此種懵懂的狀態下,去年年底,南通向正處于搬遷危機中的讀庫主動伸出了援手,這種善意很可能并非多么有功利性,只有10名員工的讀庫搬家遠不是經濟意義上的大項目,甚至雙方的最終結合也是某種人文式的感性行為,據說張立憲在作出落戶南通的決定時,首先想到的是一名南通讀者,每年年底都會給他發短信預定第二年的《讀庫》,那天,張立憲還把這位做電焊生意的讀者請到了現場。張立憲說,“我真的覺得,南通來對了”。他說這番話時,指著庫房里幾位穿著讀庫工服的工作人員,暴露了他們的公務員身份,都是來做志愿者的。有十位讀庫員工從北京遷到了南通,其中還包括兩個三口之家。張立憲原本沒想到他們都會來,誰知道他們的答案是,“南通的基礎教育好,孩子如果在南通上中學,以后回老家考大學,肯定碾壓其他同學”。就這樣,即使在江蘇省內也不特別以文化底蘊見長的南通收獲了讀庫的青睞。南通在文藝女“讀庫”的心目中,似乎就是一個樸實木訥靠譜的理工男形象,值得托付。如楊浪所說,中國現代創新出版業的根子從此栽在了南通——這個誕生了中國現代紡織業,現代第一家博物館和現代教育的地方。一位朋友和我說,文化項目對一座二線城市而言是性價比最高的項目,投入最少關注最多。這話我很同意,但我還是覺得,一座城市在引入文化項目時,未必要去想什麼影響力和后續的經濟價值,你就像南通這樣寬容厚道的對待一個困厄之中的民營文化機構,也未必有什麼宏圖遠略,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對文化以及中小企業的善意吧。這就好比張立憲與《讀庫》的勉力堅持,其初衷也未必是什麼英雄主義色彩,就是放低自己認真做一本書,正如張立憲在接受澎湃采訪時說的,“我們其實就是為讀者服務、為內容服務、為知識和思想服務的仆人”。南通的善意和讀庫的純粹很可能是恰到好處的,如果再多出很多,變成了快速打造文化大市的大躍進和上市出版公司的熾烈雄心,這個故事貌似應該寫成雞血的商業評論才更適合點。這的確只是一個溫暖的出版“小故事”,但讀庫卻很可能是中國出版行業里第一個用上自動化智能倉儲系統的,落戶南通也成了中國文化界的大事件。1903年,張謇在南通創辦了在翰墨林印書局,這個小故事后來也變成了大事件。《讀庫》已經出了15年、100期,第101期將在本月中旬被一一打包發出,發貨地——南通。(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字標籤:台北搬家推薦